7月16日,探花视频
暑期实践队兵分三路,对丰顺、梅县和五华三个产业园展开调研,并深入到三个区县的六个村,了解产业建设和脱贫攻坚的具体情况。
县区产业创新,规划谋求大发展
梅州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学习借鉴广州南沙自贸区创新发展模式,通过深化合作和发挥各自优势建立起“南沙总部+梅州基地、南沙前端+梅州后台、南沙研发+梅州制造”等共建新形式,同时加快承接广州相关技术产业的转移,结合各地特点合理布局,使梅州产业发展直接对接大湾区。
在广州海珠(丰顺)产业转移工业园,华于、汇威两家企业充分结合当地特色拟定未来的差异化发展目标,致力于打造创新型高附加值产业,既为自身的发展储蓄创新源动力,又培育了丰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广州海珠(丰顺)产业转移工业园合影
在广州番禺(五华)产业转移工业园,粤东农批市场充分整合周边资源,利用“电商+农博会”的形式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启辰数据中心聚焦大数据发展,为乡村振兴、社会治理提供定制化服务;敏捷集团则采用“5+1”模式,创新运营青少年公益教育项目。

▲广州番禺(五华)产业转移工业园沙盘
坐落在梅县区的梅州综合保税区,在精简出入口手续的同时提供了保税加工、保税物流服务,极大地促进了园区及其辐射范围内相关加工产业的生产效率和积极性,并与广州 (梅州)产业园区形成政策优惠叠加效益。

▲梅州综合保税区规划建设情况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要求,梅州正在原有广梅铁路松棚站的基础上建设现代铁路物流园,并规划建设新机场、新高铁以完善交通系统,综合形成海陆空互联互通的物流网络,为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提供强大的交通支持。

▲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规划示意图
三个产业园在突出各自发展优势的同时又形成了综合效应,共同为梅州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发挥乡村特色,助力脱贫奔小康
在精准脱贫的工作中,梅州各村结合自身的优势,走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脱贫道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坝心村紧抓乡村环境建设,同时大力发展光伏产业满足能源需求,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成为了坝心面向新发展的基础和底气。

▲坝心村村碑
水美村充分利用本村的红色资源,希冀通过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带动当地的民宿产业和农产品销售,为村民搭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水美村红色资源
在创新发展和管理模式上,流洞村通过村委会统一管理销售为保障,激励贫困户发展鸡、鱼养殖,并提供长短期两种不同发展方案供农户选择,因人施策。

▲流洞村鸡养殖场
七贤村以合作社方式经营种植生产基地,参与合作社的贫困户实现从最初年收入不到2000元到现在的每月收入超过2000元的巨大变化。

▲七贤村种植生产基地 黄颖妍摄
上围村也采取了 “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新模式,同时通过建设河滨道路、生态公园等扶贫开发项目助力发展。

▲上围村党群服务中心合影
各村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划和方法,但它们围绕的是共同的主题,那就是脱贫奔康,让老百姓有更高的收入,有更好的生活。
决胜脱贫攻坚各村树立新典型
七贤村的老王通过帮扶和自身的努力,摆脱了贫困,现如今,他养殖有一千多只兔子和上百只鸭子,成为了村里脱贫攻坚的“明星”,对比从前靠做手工艰难维持生活的日子,他笑着说:“政府搭建那么好的平台,用资金资助我们,好像人家说的,输一点血给我们去造血,现在生活肯定是好一点了”。在采访过程中,老王7岁的女儿也在一旁,十分活泼开朗。“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当问及孩子的上学情况时,老王非常坚定地说出这句话,虽然他没有读过多少书,表达也不是那么清晰,但是从他的话当中我们总能够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七贤村村民老王
流洞村老吴左腿小腿有残疾,劳动能力有限,加之家中有三个孩子正在读书,因而家中贫困,生活高度拮据。在帮扶和指导下他开始饲养田螺,因为与其他农产不同,田螺的市场需求缺口较大、利润空间较大,且田螺具有自生自养的特性,饲养田螺体力负担小,而且在2018年,吴伯伯的大儿子也已毕业,家庭的负担减轻。吴伯伯还积极学习养鱼的技术,通过提高养鱼技术,进一步增加收益、提高生活质量。

▲实践队师生在老吴家
水美村的小锋是附近为数不多的留村大学生之一,因为身体原因选择在家发展,平时通过线上办公赚取生活来源。在交谈当中,我们发现小锋有着许多创意想法,他说他近期的目标计划有三方面,一是做好线上的工作保证基本收入,二是尽快将村里通快递的想法落地,三是想通过网红的方式将村里的农产品推广出去。我们也了解到,小锋希望能借着脱贫政策把村里的农产品更好地销售出去,想办法为村里探寻一条新发展路子。

▲实践队员向小锋了解情况
通过产业转移和发展积极实现梅州山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学习互动,促进梅州经济的发展,同时各村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探索脱贫发展新道路,以脱贫典型带动群众群策群力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梅州未来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