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是广东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范围的地级市,也是广东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全广东最多的贫困村就在梅州。
7月17日早晨,探花视频
部校共建暑期社会实践梅州队从驻地出发,再次踏上扶贫调研的征程。调研组兵分三路,A组前往平远县石正镇安南村和梅江区西阳镇北联村,B组去的是五华县龙村镇湖中村和潭下镇布坪村,C组则到了大埔县的西河镇黄堂村、大麻镇中兰村和三河镇旧寨村
灵活扶贫,因地制宜
在梅州各个县、各个镇、各条村,致贫原因有很多,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耕地和人力资源少等等,都是脱贫攻坚战中需要一一解决的难题。市精准扶贫工作队队员许俊峰认为,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既要领会上级文件精神和政策指示,还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找到针对性的扶贫方法。

将光伏板搭建成了“风雨长廊”
潭下镇布坪村以“光伏路”和鹰嘴桃种植为突出特色,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发展致富道路。他们通过摒弃传统的光伏布局思路,创新地将光伏板搭建成“风雨长廊”布局在村里河道旁,未来还会把光伏路将建设成集发电、党建宣传和村民休闲为一体的新道路、与规划建设的农业创新生产基地相结合。另外,通过举办桃花节、抖音大赛、十大新农人等特色活动,将种植基地打造成具有品牌效应的网红景点,并利用电商平台促进了以鹰嘴桃为中心的农产品的销售,为带动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黄堂村的荷花种植示范区
无独有偶,位于大埔县张弼士旅游景区内的黄堂村则联动旁边的北堂村发展“花卉种植+文化旅游+乡村民宿”田园综合体产业,也很有自己的特色。村里的扶贫书记李启告诉我们,把70亩地利用起来,不仅可以发展荷花观光、莲子采摘与加工等产业,还能动员村里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参与其中的管理。目前当地还努力打造旅游服务业,比如把一所废弃学校改为民宿、餐馆,主要也是为了创造更多商机,形成第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模式。
挖掘红色资源,助力脱贫攻坚
梅州具有深厚的革命历史底蕴,梅江区西阳镇北联村就是其中一条典型的“红色村”。革命先贤留下的丰富的革命旧址与红色遗存,如今成了北联村脱贫攻坚的宝贵财富。红色基因馆、诚怡公祠、渡口之战遗址等景点的开发,展现出北联村开展红色旅游业脱贫攻坚的决心和努力。

渡口之战遗址
在红色革命精神深远持久的浸润下,北联村中的党员干部和老百姓普遍都拥有很高的觉悟和大局意识。村委会的丘主任向同学们透露,红色旅游景点、平整干净的水泥路、美观大方的公告栏等设施的落成,很大一部分有赖于村民们自愿流转自属土地。当初租用村民居屋开展建设民宿业,也得到了不少村民们的拥护与支持。在山地多、平地少的北联村,红色革命精神被村民们继承下来,继续闪耀着它独有的光辉。

旧寨村的红色驿站
同样,位于大埔县三河镇的旧寨村也充分利用“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的红色资源,现在以创建红色驿站来打造党建工作的新阵地,传承红色基因。据旧寨村村支书吴志辉介绍,驿站的书架上摆放着历史、地理、卫生、农业科学等各类书籍都可以供人免费借阅,二楼还有书法室、棋牌室等系列配套设施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在走廊尽头的活动室里经常会请专家来为村民开办种植培训等讲座。
扶贫路上的干部精神
“陈科长真的辛苦,一直以来帮助我很多很多,现在不知道怎么表达出来”。去年刚完成危房改造的钟大姐不停重复这句话,帮忙申报建设新房屋、申请政策补助、出钱资助孩子读书生活,这是B组的同学从钟大姐那了解到她今年所受到的照顾。

扶贫干部陈智军在介绍当地情况
钟大姐口中的陈科长,是广州人社局派驻五华县湖中村的扶贫干部陈智军。入村工作三年,陈智军积极联系单位带领湖中村发展兰花种植产业项目,并参与规划建设包括兰花种植、红柚、百香果和养蛇基地等在内的生态农场,打造“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带领村民实现脱贫致富。同时他还推动村里的公共建设,利用荒地建设起湖中村文化广场和卫生站。
24小时手机开机,每天随时接听村民打来的电话,陈智军表示,作为一名驻村干部、如果群众有了解和解决问题的需求,他就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他们。为了方便联系,他还将写有每个贫困户短号的纸条放在手机背后。办公室里手写的所有贫困户档案,厚厚的扶贫日志和扶贫信息卡,清晰明了的扶贫信息公开栏,无一不让我们感受到他的用心和细致。在走访贫困户的路上,我们偶遇了许多村民,大家在看到陈智军时都会亲切地叫上一声“陈科”。
总的来说,一天下来的调研任务繁重,再加上天气炎热,走访过程很辛苦。根据全国最热十大城市的排名,梅州大埔、梅县和丰顺纷纷上榜,部分地区高温橙色预警信号生效。同学们顶着炎炎夏日进行走访,虽然汗流浃背,但对扶贫工作的认识不再仅仅停留在书面字词上,更重要的是通过逐步了解背后的人和故事,亲身感受到扶贫工作的艰辛和攻坚克难背后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