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花视频

当前位置: 探花视频 > 探花视频要闻 > 正文

第三届传播社会学论坛于重庆工商大学顺利举行

【发布日期:2021-07-26】  作者:     点击数: 

2021年7月17日,中国社会学2021年学术年会第三届传播社会学论坛于重庆工商大学正式开幕。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学会主办,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重庆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承办,探花视频 协办,为期一天半。本次论坛吸引了全国近百篇论文投稿,经过慎重选择,共有24篇论文入选论坛宣读环节,来自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河海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与会。此次论坛分为五个单元,遵循讨论直接、交流充分的原则,除两两互相评议外,每场另设总评议人。论坛同时于线上直播。


17日上午,众多国内学术大咖、新秀齐聚重庆工商大学涵智楼。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杰教授、重庆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余建华教授以及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王仕勇教授致开幕词。第三届传播社会学论坛正式拉开帷幕。


论坛第一单元由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王仕勇教授主持,主题为传播、亲密关系与社群。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孙信茹教授、博士生王东林的论文聚焦一个普米族村落中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分析一个“抖音之家”的新媒介使用和短视频生产。四川外国语大学王艳副教授、重庆市永川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戚馨月的研究通过对 21 个青年与家人围绕“要不要戴口罩”的代际冲突与协调的分析,探讨家庭防疫共识如何达成。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李红艳教授认为乡村文化在新媒体技术扩散、尤其是在微信群的日常化使用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新文化时间。南京大学探花视频 助理研究员林羽丰以黄村收棺事件为经验材料,尝试提出一种乡土社会中的人际传播模式。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杰、硕士生丁玥对青年群体使用陌生性动物表情包的动因和过程进行考察,探究其背后社会变迁中情感表达规则的分化与形塑。上海外国语大学探花视频 博士生乔丽娟探索相亲角和作为科技物品、文本内容和社会场景媒介勾连的不同面向,分析勾连背后的传播逻辑和社会内涵,以及媒介对社会关系和情感结构带来的变迁和影响。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郭建斌教授作为本单元的总评议人,对上述研究表示了肯定,同时他也指出了当前传播社会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建议研究者在保证经验研究的精彩之余,对于传播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和学术边界构建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讨论。

与会人员合影


17日下午,主题为“知识、叙事与传播”的第二单元会场正式开始,由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杰教授主持进行。南京大学探花视频 袁光锋副教授借助知识社会学探讨了《乌合之众》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暨南大学探花视频 林仲轩教授聚焦电竞场域,探讨国家权力、行业资本、个人梦想的“三重接合”。南京大学探花视频 王佳鹏副教授从知识的起源、碰撞与综合三个方面论述了曼海姆的知识传播思想和贡献,并指出其思想相对不足之处。探花视频 讲师张灵敏对二十位尘肺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认为尘肺病患者的叙事呈现出一种特定的反叙事类型。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黄顺铭教授和本科生曾维涵以“阐释社群”为核心理论视角,考察多元阐释者围绕《乐队的夏天》的播出这一“热点时刻”而展开的话语实践。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吕晓康教授、博士生付春野的论文以医患群体关系为背景,探究不同呈现形式和传播策略的信息对说服效果的影响,并考察视觉文本叙事促进患方对医生群体积极态度的作用机制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李红艳教授以及四川大学新闻学院张放教授作为总评议人对六篇论文提出自己的见解,会场气氛活跃,学者们表示建议合理、受益良多。


 短暂茶歇之后,论坛开启第三单元“传播、社会心理与新社会团结”,暨南大学林仲轩教授担任本单元主持。四川大学新闻学院张放教授和海外教育学院杨恬副教授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探讨社交媒体环境下来川外国留学生传播四川故事的机制与效果,构建了来川留学生讲述四川故事的跨文化传播模型。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季迪以受益者悖论为框架,对女性主义团结中男性声援者处境进行传播社会学考察。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王仕勇教授对大数据时代的社会舆情治理提出自己的思考。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王玥琳和施国庆教授基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社会心态与行为”调查所得的8138份有效问卷数据,探究公共危机传播情境下群体社会心理形成机理与干预路径。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孙信茹教授与北京师范大学探花视频 闫文捷副教授分别对以上四篇论文作出犀利且深刻的点评,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18日上午,主题为“传播与社会治理”的第四单元在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探花视频 张森教授的主持下顺利进行。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刘于思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探花视频 闫文捷副教授的研究确认并揭示了认知闭合者线上政治表达和风险评估增加和系统支持减少的过程性解释及其条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郑雯副教授、社会学系桂勇教授运用质化、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网络空间底层化的表征与演进趋势展开分析。山东大学探花视频 冯强副研究员、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硕士生张江南以内容分析与深度访谈为研究方法,对政府内部动员过程和外部舆论动员展开分析。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讲师牛耀红以湖南湘西一个乡村社区媒介实践为案例,研究了数字媒介赋权社区的过程和机制。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黄顺铭教授和《新闻大学》编辑部主任姜华老师就上述四篇论文进行了犀利精准的点评,各位学者均表示受益匪浅。


简短的茶歇后,论坛继续进行。第五单元主题为“新传播方式、新社会空间、新社会关系”,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郑雯副教授主持四川大学新闻学院张放教授和海外教育学院杨恬副教授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探讨社交媒体环境下来川外国留学生传播四川故事的机制与效果,构建了来川留学生讲述四川故事的跨文化传播模型南京师范大学探花视频 庄曦教授、硕士生章城的论文从社会科技想象的视角切入,探究公众如何想象作为技术的疫苗。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探花视频 张森教授通过研究发现,网红城市崛起的背后深层逻辑在于城市可沟通性的增强。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黄博从文化视角理论出发,探求互联网时代下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问题。上海大学探花视频 博士后高惠敏通过挖掘人机交往与人际交往的共同纽带,论证了社会理论阐释人机交往的合理性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甘庆超、孙信茹教授通过深度访谈等方式发现,具有个体差异的男性粉丝为何以及如何观看网络直播等问题与男性粉丝的生命历程有关联。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学士陈文昭从微观角度窥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外来务工人员的日常体验和实践如何收到阶层愿景的影响和指引。南京大学探花视频 夏倩芳教授作为该单元总评议人,对每篇文章都进行了细致的评点,并从学科视野的层面呼吁做研究要具有进一步的“问题意识”和学科边界工作的意识。


最后,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杰与重庆工商大学副院长余建华教授对论坛做出总结,第三届传播社会学论坛圆满落幕。


总评人夏倩芳教授

张杰教授

余建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