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3日下午,为进一步推进广播电视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工作,探索新文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前沿改革路径,探花视频
在腾讯会议召开广播电视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专家咨询会。会议由广播电视学专业负责人、探花视频
院长田秋生教授主持。
会议邀请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张涛甫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处长、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主任王晓红教授、暨南大学探花视频
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刘涛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探花视频
执行院长张晓锋教授、成都体育学院探花视频
院长、西南交通大学新媒体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石磊教授,分享专业建设经验。
首先,主持人田秋生教授介绍了参会的领导、专家,并对他们能在百忙之中参加会议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简要介绍了会议的议程安排。

会议的第一项议程,由探花视频
副院长张爱凤教授介绍探花视频
本科专业建设情况。广播电视学专业于2019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目前正值专业建设推进的关键阶段,本次会议恰逢其时。其后新闻学系主任李鲤老师汇报了广播电视学一流专业建设在内涵建设、团队建设、课程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阶段性进展以及对地方性、特色化项目的探索等基本情况。
会议的第二项议程为各位专家就专业建设与改革前沿发言研讨。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
张涛甫教授 ——
流量时代如何打造专业确定性和硬核能力
张涛甫教授指出,在这个内卷的流量时代,对一个国家、一个大学、一个专业来说,最本质的就是人才的培养。当下社会,技术、知识快速发展,职业的边界和专业的边界日渐模糊,面对这种巨大的变化,专业应该有自己的底数,以不变应万变,对于新闻人才培养来说,一些硬核能力是不变的。如浓缩新闻的能力、采访的能力、表达的能力、思维能力,张涛甫教授将对这些硬核能力的培养形容为“刀锋要锐利,刀背要厚”,以此来建立学生的核心能力和外延能力。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石磊教授
——全媒化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
石磊教授分享的是全媒化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在新文科建设科技与人文的对立与协同、技术发展与价值重塑、百年变局与话语主导、论域拓展与交叉融合的背景之下,我们需要培养全媒化新闻传播人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能力重塑,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二、价值引领,培养家国情怀与担当意识,三、完善培养体系,提升全媒化人才培养质量。在新的媒体环境下,以变应变,培养全媒化新闻传播人才。

暨南大学探花视频
党委书记、副院长
刘涛教授
——“翻转+直播+实训”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刘涛教授认为,在国家一流课程建设当中,其中有一个类型就是混合式的教学,它应该是我们未来教学的一个趋势,在新文科背景下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中需要解决三个最基本的问题,一是课程思政,二是教学体系的融合,三是机制创新。针对教学模式研发、教学环节设计、运行机制建设这三类教学问题提出思维融合、三类协同、四大空间的解决方法。刘涛教授还结合在建的课程现场演示了“翻转+直播+实训”混合式教学模式。

南京师范大学探花视频
执行院长
张晓锋教授
——面向新文科的全媒体新闻传播课程建设探索
张晓锋教授认为,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之下,文理渗透、技艺结合、软硬兼备这三个词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在媒体融合和课程建设的大背景下,张晓锋教授用了三个字“跨”“融”“实”来阐述他的在地思考与改革实践。

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处长、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主任
王晓红教授
——关于新文科背景下课程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王晓红教授主要谈的是课程体系建设的起点和实践路径,在这个变化的时代,课程建设的起点已经变了,我们需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重构课程体系,梳理课程地图来讲课程建设。其次,高质量课程不仅依赖于名师,而是一个教学团队,需要教学团队基于学生的需求和能力培养来确定教课程的内容和组织方式。
会议的第三项议程为广播电视学专业骨干教师参与研讨,就师资团队建设、特色化项目凝练、混合式课程打造等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会专家分享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田秋生院长代表探花视频
再次衷心感谢各位专家对学院本科建设工作的支持!学院将坚持把人才培养、立德树人作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第一使命,建设适应时代发展新需求的师资队伍,构建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培养新文科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人才。
文字记者 詹淑勤\文字编辑 张海欣